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? 我们把这些内容拆分来看,就会发现其实几乎不那么“日常”,不那么“重要”,不那么“合情合理”。
1)查看销量和销售金额
这自然是需要每天关注的,但除了看一眼,不做记录和分析都没有意义。我们之所以要“看”,是要看出其背后:什么因素造成的销量增加? 是否可以将这些因素继续发挥? 其增加是否可持续? 如果销量下降了,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 是偶然因素还是不可回避的? 该制订什么对策来应对?
2)处理邮件和纠纷
这虽然是日常所必须,但往往不会每天都有。这部分工作真的很少,且只是被动处理的一项,有邮件才有处理,所以说“日常”多少有点夸大。当然,如果你在做速卖通,日均500订单的店铺差不多会有300封甚至更多的邮件和纠纷,那这些就是“日常”工作的重头戏了。但亚马逊真不是。
3)跟进客户差评
卖家一般差评较少,如果每天都有一大堆差评需要跟进,这个账号也基本上废了。当然,对于差评的处理,不要简单的把差评的处理等同于给客户发邮件道歉、祈求、哀求、威胁、辱骂、胁迫客户帮你修改。严格意义上来说,平台并不提倡卖家为了改评价的事联系买家的。但有些客户很轴,不愿意修改评价,也有一些差评是遭遇竞争对手的恶意黑手,所以在联系客户改差评的同时,卖家不妨以适当的方式增加一些评价。对,我是说“增评”,“以适当的方式”,你懂的。
4)处理FBA发货
对于一般的电商团队来说,FBA发货是相对固定的,量少时不会每天都忙乎发货的事,量多时就有了固定的发货人员,所以,一个运营应该从FBA发货中解放出来,否则其运营业绩可想而知。
5)选品
实体工厂卖家往往是只销售现在生产的那几款产品,不需要选品,也有很多卖家,店铺里十几二十个产品,千年不倒,也千年不更新,卖得喜乐无穷,何谈选品之说? 所以严格来说,选品并不是很多卖家日常的工作。当然,对于某个老板要求员工“每天选品并发布不少于10条产品”,我只能说,盲目的杂乱的铺货,不是我想讨论的话题。孩子多了难养活,养活容易,教育成才不容易,对于亚马逊卖家来说,也是如此。精品化打造才是王道。
6)检查CPC广告
这个接近于一个亚马逊运营应该做的日常工作了。但是需要有细化的指标,如果仅看一眼花费了多少钱,不思考数据背后的因素和逻辑,不考虑对广告的优化调整,那这样的检查也是无效的。
7)Listing优化
如果一个运营把Listing优化作为日常工作,就更是大错特错了。Listing的优化讲究节奏,只有在特定时刻才叫优化,在很多时候的变动可能只能叫“调整”。每次调整都会影响到Listing权重的变化,向好发展时我们可以称之为“优化”,而向坏发展就只能称之为“调整”。具体来说,当一条Listing销量稳步上升,达到销售预期且销量稳定时,除非Listing有严重的参数错误,否则都不要调整,只有在长期没有销量或销量趋势性的大幅下降时,才有必要进行优化,但每一次优化之后都需要有一个至少3-7天的观察期,而不是每天手贱贱的去调整。如果每天调整,你会发现,这条Listing销量越来越差了。
既然上述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算作日常工作,一个亚马逊运营日常应该做什么呢?
01)客服工作:前边提及的邮件回复、纠纷处理、差评联系和跟进等客服工作都是必须的,但客服工作看似是被动型工作,但处理时一定要积极主动,服务好一个已经满意的客户不难,难的是如何让一个不满意的客户变得满意,这里面既包含和客户沟通时的态度,也包含处理过程中的技巧。总之,在处理客服工作中,卖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。
02)新品开发工作:虽然亚马逊卖家未必需要经常开发产品,甚至你已经拥有了可以支撑当前业绩发展的稳定产品,但产品开发工作还是运营应该长期坚持去做的。这项工作意味着你要审视市场的现状,并预测市场趋势,这样能够培养对市场的敏感度,同时也有可能发掘到潜在爆款。
03)PMC工作:PMC在生产型企业指生产计划进度的跟进和管控,这里指FBA库存销量评估和FBA备货发货安排。相信很多卖家都曾遭遇过辛辛苦苦打造的Listing因为断货而导致的销量大幅下降的尴尬局面,所以,根据销量控制好库存,根据发货时效安排好发货,非常重要。
04)数据分析工作:运营要学会读数据,流量数据、销售数据和广告数据都是必须分析的。不关注流量数据,运营就失去了基础,不关注销售数据,就会对销售的变化不敏感,而不关注广告数据,要么导致广告投入产出比过高,要么导致广告没有效果还茫然不知。
而最最关键的是,每天关注你的竞争对手们:
作为一名亚马逊运营,一定要为每一条Listing找出10-20家竞争对手,
当然,如果一名亚马逊运营认真做到上述这些工作,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悠闲,也就不会把一个店铺搞得不死不活没有长进了。